- 风雨燎石岗
原标题:风雨燎石岗
燎石岗在良乡城东,为良乡名胜之首。岗上的石头都是红色,看上去如火燎过的一般,所以叫燎石岗。燎石岗形势雄奇,平原广陆之上,忽然涌出低矮的冈峦,其势散落,如风雷驱动,落霞斑驳。这里自古为幽州城南下的门户,地扼交通咽喉,为战略要隘。于是,燎石岗便牵动历史风云,留下历史陈迹。
赵德钧盐沟筑垒,于是有了良乡城
燎石岗上原筑有五座古城垒,坐落在燎石岗支岗上。五城分列,各去里许,墙高二丈,厚三丈。圆如规画,周匝二里。五座城垒借岗依势,地扼险要,为古代凭险据守的军事设施,这些城垒在清代的一段时间内当保存完好,清末至民国还有遗址可寻,而今已杳无痕迹。
这些城垒是何人建造,又是何时建造?这要提到燎石岗的一段往事。
唐末五代,契丹人趁中原政权内乱之机,先后征服了鞑靼、奚、室韦诸部,逐渐强盛起来,屡为内地边患,幽州地区尤其被践踏不堪。耶律阿保机称帝后气焰愈炽,五代后梁贞明三年(917)、龙德元年(921),阿保机两次大举进犯,围攻幽州城,对幽州城造成极大威胁。
后唐同光三年(925),赵德钧任卢龙节度使,镇幽州。当时,幽州城内军民的粮草由涿州供给,燎石岗是运粮的必经之地。燎石岗下有条盐沟河,所以这一带亦被称作盐沟。当时,契丹人乘中原政权式微之机,已然突破长城一线,占据平、营、滦三州之地,也就是今天地处京东的河北卢龙县、河北昌黎县、河北滦县。幽州失去了燕山长城屏障,契丹人随时可以自平、营、滦挥鞭而下,深入幽州内地掳掠骚扰。
赵德钧从涿州运往幽州城内的粮食,经常在盐沟一带遭到契丹人的袭劫。后唐长兴三年(932),赵德钧依燎石岗、临盐沟河筑建城垒,驻军扼守,从此契丹兵马再不敢来此进犯。
赵德钧筑垒以后,将良乡县治所于大石河畔的窦店迁移到盐沟之侧的燎石岗下。在良乡移治的同时,赵德钧又于幽州东北筑城设三河县,北接蓟州,占据形要之地,有效地加强了幽州防卫,遏制了契丹的南犯。由此说来,燎石岗的五座古城乃至良乡城,是五代时期中原政权与契丹相互冲突的历史见证。
随着赵德钧盐沟筑垒和良乡的移治,盐沟的地名被良乡取代,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良乡城。赵德钧盐沟筑垒,开启了良乡一千多年的历史与繁华。
“孟良盗骨”不在良乡的昊天塔
昊天塔坐落于燎石岗上,早期称多宝佛塔。依岗借势,卓然高耸于良乡城东,成为古城良乡的标志和象征。
相传,昊天塔始建于隋代,唐朝时尉迟敬德重修过。现在的昊天塔是一座五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,为辽代建筑,塔高十五丈,围十五丈,塔下基座较高,须弥座形式,两层束腰。第一层束腰每边有四个壶门,内雕狮子,仿木斗拱下有佛像四铺,每铺一坐佛、二立佛,每面中间与转角处各有一力士,或手托或肩扛上层塔身。五层塔身的四个正面皆洞开拱形门,四面共有塔门二十座。塔内砖砌阶梯盘旋而上直达塔顶。塔四面均有佛龛,龛内原雕有佛像,光绪年间被八国联军捣毁。塔刹,八角形莲花座承托宝珠。
昊天塔本是一座舍利塔。据说,隋文帝仁寿年间向天下诸州分放释迦牟尼舍利,命各地在高爽清静处建塔奉之。按这个说法,昊天塔应为诸舍利塔中的一座。塔前原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佛寺,后来佛寺倾圮,金代在此建山神庙,元明之际,佛寺恢复,名为法象寺,民国时期圮废。
说来,辽代重修此塔,并把塔建成可登高了望的楼阁式塔的目的,并非只为礼佛,其真正意图当是为了登高望远,观察敌情。光绪《良乡县志》这样写道:“阶级环上,北望都城,南眺涿鹿,举在目前。”可见,登临塔巅南可远眺涿州,北可望及京城。毫无疑问,昊天塔在辽宋对峙、战事频仍的年代,确实起到燕京门户军事了望哨的作用。一般楼阁式塔均正面开门,昊天塔则于东西南北四面开门,这一与众不同之处,正是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登塔观察敌情。建塔了敌,这在辽宋对峙时期的宋辽邻界地区较为常见。在与辽疆接壤的宋境一方的河北定州市开元寺,宋真宗于咸平四年下诏,命于开元寺内建塔,建塔之初便把望监敌情作为首要用途,塔名干脆叫“料敌塔”。很显然,辽人于燎石岗建昊天塔也同样有其军事意图。
元代剧作家朱凯曾编写《昊天塔孟良盗骨》一剧,大意是在辽宋交战中,宋大将杨继业被奸臣潘仁美陷害,触碑身亡,尸体被悬于幽州昊天寺昊天塔上,韩延寿令百名士兵每天轮番朝尸体上射箭,名曰“百箭会”。孟良与杨六郎杀上昊天塔,火烧塔前的昊天寺,盗取杨继业英骨归宋。元代的杂剧大家关汉卿也写过《孟良盗骨》的杂剧。
孟良于昊天塔盗取杨继业尸骨的故事,在房山民间也广为流传。杨继业为国捐躯确有其事,孟良盗骨一节,则不见于正史,纯属剧作家虚构,今人确信以为真,在昊天塔下伪建盗骨洞、孟焦墓,令人哭笑不得。殊不知,孟良盗骨故事中的昊天寺昊天塔,并不是良乡的这座昊天塔,良乡此塔原名多宝佛塔,改称昊天塔是民国以后的事。辽代幽州昊天寺在北京西便门大街西。
元人杂剧,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昊天塔与辽宋战事的历史渊源。有辽一代,辽宋交战的烽烟曾蔓延至昊天塔下的燎石岗。辽乾亨元年、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,宋灭北汉后,乘胜移师河北攻辽,取良乡,围幽州城。辽统和四年、宋雍熙三年(986),宋军由东、中、西三路进攻辽占据的幽州。战事之初,东路曹彬攻破良乡以南五十里的涿州城。据正史记载,西路将领杨继业就在这次战役中被辽兵所俘,绝食而死。这次战役,史称“雍熙之役”。这便是元人杂剧中“孟良盗骨”的真实历史背景,只是当时幽州并无昊天寺,昊天寺落成在杨业殉国七十六年之后。可见,孟良盗骨的故事历史上没有发生,这个故事和良乡的昊天塔更无关联。世人疏查正史,偏信传说,以致弄假为真。
辽宋最后一次交战,将战火燃至良乡昊天塔下,是在辽保大二年、宋宣和四年(1122),宋金依“海上之盟”合取辽之燕京,涿易二州降宋。宋军统制刘延庆率部进至良乡,遇辽萧干阻截。两军僵持,刘延庆坐镇良乡城,宋将杨可世在燎石岗血战。当年的昊天塔经历了什么?史料未载,我们不得而知。
江山几易,昊天塔军事了望作用不复存在,千年来的历史沧桑,成为良乡古城的历史记忆。
完颜亮“料石岗”上卜吉凶
金代,燎石岗曾记录下一场血淋淋的宫廷政变。
金人称燎石岗为料石岗,金贞元元年(1153)十月,金海陵王完颜亮专程来至良乡打猎,登上料石岗,封料石岗神为灵应王。这是为了什么呢?
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,太祖庶长子宗干第二子,熙宗朝曾任尚书左丞、右丞相兼都元帅、平章政事、太保领三省事等职。金熙宗完颜亶是太祖嫡孙、太祖第二子宗峻之子,与完颜亮乃是同祖弟兄,熙宗虽屡委完颜亮要职,完颜亮却因其父宗干为太祖长子,自己也是太祖孙而心怀谋篡之念。
皇统九年四月,熙宗因学士张钧草诏忤旨迁怒于完颜亮,遂放完颜亮领行台尚书省事,让他离开了京城。完颜亮行至良乡,忽然又被熙宗召还。完颜亮担心回去被杀,于良乡料石岗神祠持杯珓占卜。杯珓,是古人占卜凶吉的用具。珓(jiào),就是两个蚌壳。蚌壳如杯状,故称杯珓。占卜时,把两个蚌壳掷向空中,看其俯仰以断休咎,一仰一合为吉。后来不专用蚌壳,也有改用竹、木做成的。完颜亮手持杯珓向山神祈祷说:“假如使吾有天命,就得吉卜。”祈祷完,把杯珓掷出,果然是吉。完颜亮大喜,又祈祷说:“占卜如果应验,来日一定报答,否则就拆了你的庙。”说着,又掷出杯珓,一看,又是吉兆。
皇统九年(1149)十二月,完颜亮弑熙宗而自立。金贞元元年(1153)十月,踏着同祖兄弟完颜亶鲜血登上皇帝宝座的完颜亮,没有忘记当年许诺,专程来良乡打猎,敕封料石岗神为灵应王。
完颜亮篡位后,料石岗下还曾发生一幕惨剧。金天德三年(1151),葛王、济南尹完颜雍的妃子乌林荅氏,于良乡城内的固节驿投湖自尽了。完颜雍,就是后来的金世宗,乌林荅氏后被追封为昭德皇后。
完颜雍与完颜亮也同为金太祖孙,他的父亲宗辅,是完颜亮父宗干的异母弟,完颜亮的亲叔叔。在熙宗、海陵两朝,完颜雍处境艰危,乌林荅氏多次献谋保全完颜雍,最终为完颜雍献出了生命。完颜雍得继大统,中兴祖业,成为有金一代明主,乌林荅氏功实居首。
当年,父亲宗辅伐宋,得一白玉带,为宋帝御用物,完颜雍爱不释手。乌林荅氏对完颜雍说:“这不是王邸该有的,应该献给天子。”完颜雍明白了乌林荅氏的良苦用心,便把白玉带献给当朝皇帝,熙宗大喜。熙宗晚年酗酒暴怒,王公大臣多遭杀戮,唯独与完颜雍感情融洽。
完颜亮篡立,深忌宗室。乌林荅氏劝完颜雍多献珍异以悦其心,如辽代的骨睹犀佩刀、吐鹘良玉茶器之类的奇宝,完颜雍都献给完颜亮,完颜亮以为完颜雍恭顺畏己,忌刻之心颇解。天德三年(1151),完颜亮派使臣到完颜雍的济南任所,诏完颜雍妃乌林荅氏赴中都,借以牵制完颜雍。完颜亮好色成性,把不少宗室和臣属的妻子纳入自己的后宫。乌林荅氏知道自己到中都后难免受辱,为保全完颜雍的生命和名誉,乌林荅氏决定以死相殉。但是若身死济南,完颜亮必杀完颜雍;惟有奉诏,离开济南以后再死,完颜雍方可免去杀身之祸。乌林荅氏离开济南,随行的人察觉到她有自杀的意图,一路防护甚谨。走到良乡,距中都只有七十里的路程了,随行人员防范稍缓,乌林荅氏便在固节驿寻机投湖自尽了。
乌林荅氏死后,就在良乡草草掩埋了。完颜雍为避祸保身,没有前往,甚至也没有派人前去料理丧务。贞元元年,完颜雍由济南尹改西京留守,路过良乡,令自己年仅十四岁的长女将乌林荅氏迁葬于宛平县的土鲁原。
正隆六年(1161)十月,完颜雍在辽阳自立,这就是金世宗。不久,完颜亮在扬州瓜洲渡,丧身于浙西兵马统制完颜元宜的刀下。完颜亮并没有入金代皇陵,而是葬在了鹿门峪诸王兆域。
大定二年(1162),世宗追封乌林荅氏为昭德皇后。大定十九年(1179),世宗在大房山陵寝内建坤后陵,将乌林荅氏迁葬于坤后陵。两年后,金世宗下诏,废完颜亮为庶人,随即将完颜亮的坟墓迁出鹿门峪诸王兆域,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,“瘗之闲旷,不封不树”,甚至连葬所地名都没有留下来。大定二十九年,金世宗驾崩,葬在大房山兴陵,乌林荅氏再迁兴陵与世宗合葬,两兄弟的恩恩怨怨就此了结。
风尘散尽,燎岗依旧。大自然造就了燎石岗,真正赋予燎石岗永恒魅力的则是人世的沉浮与兴亡写就的历史。(杨亦武)